一、機械通風及機械通風的主要功能
利用風機把外界的空氣強力壓入糧堆,或是將糧堆內(nèi)的空氣強力吸出,進行氣體交換,以達到降溫、散濕的目的的過程稱為機械通風。其主要功能如下:
⑴??降低糧食溫度:處理高溫糧或發(fā)熱糧;低溫季節(jié)通風降低糧食溫度,為低溫儲藏創(chuàng)造條件。
⑵??降低糧食水分。
⑶??進行環(huán)流熏蒸。
⑷??平衡糧堆內(nèi)糧食的水分和溫度,消除水分轉移、分層和結露,延長防護劑的殘效期。
⑸??排除糧堆內(nèi)的異味或熏蒸藥劑的殘留。
⑹??水分過低的稻谷在加工前的半個月,進行調質通風可以改善工藝品質,提高出米率;也可以在規(guī)定標準內(nèi)減少水分減量,提高經(jīng)濟效益。
二、通風方式與通風方法
(一)通風方式:按氣流的方向一般可以分為壓入式和吸出式。
(1)壓入式(上行式):壓入式通風的空氣流動方向是:
大氣→通風機→導風管→地槽或地上壟→空氣分配器→糧堆→大氣
這種方式即適合與通風降溫及適合與通風干燥降水由于大氣經(jīng)過風機時溫度可以升到1-2℃,低水分糧食降溫一般不采取這種方式。另外,壓入式通風使糧堆內(nèi)的濕熱在糧堆表面層集結,如不即時排出,易產(chǎn)生“氣面糧”。如果發(fā)生這種情況,應在糧面扒溝、翻動加速濕熱擴散。如在窗臺裝有排風扇的,應該開啟排風扇排除濕熱。同時繼續(xù)通風,直至“氣面糧”
消除。
(2)吸出式(下行式):吸出式通風的空氣流動方向是:
大氣→糧堆→空氣分配器→地槽或地上壟→導風管→通風機→大氣
這種方式只適合于通風降溫,由于空氣流動方向與大氣壓力方向一致,同時空氣從空氣分配器進入風道是漸擴式,阻力較小,故吸出式通風降溫比壓入式通風降溫的效率要高。但是糧堆內(nèi)的濕熱易在下層集結,特別是與空氣分配器相接觸的糧食水分容易增大,易發(fā)生霉變,且不容易檢查發(fā)現(xiàn)。操作時要加以注意。
(二)通風方法
地槽或地上壟通風通風降溫:低水分糧一般采取吸出式通風,吸出式通風降溫效率高。在實際工作中根據(jù)儲糧的安危狀況和單位風量配置狀況通風降溫可以分為四類。
(1)疏導通風(換氣通風):疏導通風的作用是疏通糧堆孔隙和長期密閉后的糧堆換氣。疏導通風一般只進行一次,以4-8小時為宜。在以下兩種情況下可以采取疏導通風。
①采用人工入庫倒散倉的糧食,在平整糧面后,立即選擇時機進行疏導通風,疏通整個糧堆內(nèi)的空氣通路,平衡全倉各點的糧溫。通風方式可以采取壓入、吸出交替進行。
②長期密閉的糧堆或是低溫季節(jié)密閉的糧堆,由于夏季氣溫高,可以選擇外溫與外濕都比較小的時機敞堆或開啟預留的通風口進行換氣通風排除濕熱空氣。通風時間一般控制在4小時左右并重新密閉,這種通風只能采取壓入式通風。
(2)強力通風:強力通風主要用于搶救發(fā)熱高溫糧。除下雨天外,凡氣溫低于糧溫時就不計時、不計次地開機采取壓入式通風降溫降水,直至遏制糧食升溫為止。
(3)持續(xù)通風:是低壓緩速小風量通風降溫的主要方法。一種是將排風扇或軸流風機置于風道口,取代離心通風機,進行吸出式(為主)或壓入式通風。另一種是將排風扇或軸流風機安裝在窗臺上或離糧面約1米的地方,將糧堆下的風道口打開,采取吸入式(上行式)通風。當糧溫和糧食水分較高時,通風是的溫差條件不宜過大,以糧溫-氣溫>3-5℃為宜。
(4)間歇通風:這是高壓、大風量、快速通風降溫的主要手段。一般配備較大的功率風機。為了減少電力消耗,通風的工作方式采用:通風降溫→停機緩蘇→通風降溫,如此循環(huán)延續(xù),達到分階段降低糧溫,直至糧溫與氣溫持平或達到預定糧溫要求為止,如有通風死角降溫不均勻時,可以增設輔助網(wǎng)管或配備單管風機或采用揭膜技術措施等加以解決。高溫季節(jié)入庫的糧食經(jīng)疏導通風后,一般可采取以下三個階段進行:
①9月中下旬至10上中旬,是武漢地區(qū)氣溫下降季節(jié)月平均氣溫為24-18℃,此時糧溫約在30-35℃。這就需要開機通風降溫,每次開機6-8小時,停機緩蘇8-12小時,再開機通風。反復進行2-3次,直至糧溫與氣溫基本持平,且停機緩蘇后糧溫回升不明顯,即糧溫-氣溫≦4℃為此階段通風的停機時間。
②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這一階段平均氣溫約在15-10℃,開機通風進一步降低糧溫,其操作流程同上,把糧溫降到20-15℃,如通風時機把握得好,能將糧溫降到15℃以下。
③1月份是全面氣溫最低的時期,可以將糧溫降到8℃以下。開年后配合隔熱、保冷、“雙低”等技術措施進行“三低”保管,最大限度地延緩儲糧品質劣變。
????上述三個階段通風降溫的同時,也能降水。對于高水分糧食特別注意不要錯過前兩個階段降水的大好時機。